在闽南,有一种集传统古厝与南洋建筑特色于一体的民居,称为“番仔楼”。番仔楼多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由闽南的南洋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风格与闽南传统古民居不同,有些建筑材料更是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



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的板桥,在东安、浒井、叶厝三个社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侨乡,现存闽南传统红砖厝、中西合璧的侨建筑有几十座,其宏大的规模令人震撼。


据介绍,在板桥华侨建筑群中,使用木雕、砖雕、灰雕、水洗等技术表达喜庆吉祥,红楼、八角楼便是其中的代表,多少年风吹雨打,依然耐看如初。


红楼:缝隙连绣花针都插不进


在集美东海域与同安交界处,矗立着一排西洋建筑风格的洋楼,这是东安社区“华侨厝”,因为外墙用闽南红砖装饰,又称“红楼”。红楼结构仿照西洋建筑样式,材料则是采用闽南的红砖、石料、木材等。


红楼


虽说都是红楼,但属张水曲所建最为精致。该建筑主楼供三层,采用大量灰塑装饰,外墙壁柱模仿古希腊建筑繁复的柱头装饰,山头饰有灰塑的狮子、翔鹰、兽首及卷曲花卉及“1933”字样,檐口下横梁大量装饰中,西式的人物、动物、花鸟等五彩灰塑图案,堆塑内容丰富,有群仙骑瑞兽和各种奇花异兽还有横挎武装带及绑腿、腰插匣子枪的全副武装军人。


建筑一向讲究对称美,但张水曲所建红楼群里是少有的“异类”。无论是外墙砖刻,还是内里窗花,建筑左右两边都各具风格。据说是建房子时请了两位师傅,一位是当地的,一位来自惠安。两人实力相当,谁都不服谁,于是就在细节上暗自较劲。可见在施工时,投入建筑人员极多的心力。正因如此,这栋红房子历经数十年风吹日赛,依旧坚固,砖块缝隙连根绣花针都难插进去。


八角楼:嘉庚瓦 八角攒尖顶


距离红楼不远处,还有一栋“八角楼”,当地人称之为白楼,为1927年旅居泰国华侨张赛所建。八角楼在建造上极具个性,花岗岩墙基、水洗砂外墙、花岗岩窗框、铸铁窗柩等,使其显得坚固耐用,尤其是露台上四方小楼以四面坡嘉庚瓦屋面叠加八角攒尖顶最具特色,成为建筑标志,因而得名“八角楼”。


八角楼


该建筑整体面朝西北,是一栋二层半灰色洋楼,由前、后二楼围合组成,中有狭长小天井,正中央尖顶西式院门。前座主楼平面呈“凹”字形,正面有拱廊,两侧五边形翼楼凸出,内部呈一厅四房对称布局,楼顶为大露台,四周栏杆围护,正中有带拱廊的四方小楼。后座附楼为长方形二层楼,面阔四间,进深一间,屋顶为前、后两坡嘉庚瓦屋面。主楼寿屏后和天井内各有内、外楼梯,前、后楼廊端均有通户外边门。


百年番仔楼焕发生机


在侨英,有故事有情怀的番仔楼还有很多。每一栋番仔楼背后,都是一段背井离乡、白手起家和荣归故里的传奇故事。这些建筑承载着华侨对家人,对家族深深的爱恋和坚定的责任,见证了闽南人对于异族先进文明,从抵触到接受、欣赏的博大胸怀。



岁月侵蚀下,百年古厝日渐斑驳老化。有的经风雨侵扰,外立面没了往日风采;有的在战时曾遭受炮击,楼体结构变形;有的木结构因病虫侵袭,已失去承重力。



经排查,侨英街道共有19处不可移动文物,街道在权衡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房屋现状后,先后决定将11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集中保护修缮计划。


闽南侨房中的天井院落。


为了挽救这11处文物,街道工作人员根据“一事一议”原则,针对不同文物制定修缮方案,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选择上,侨英街道慎之又慎,经过多方考量,最终选择有资质、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单位,国企作为代建单位,保证了修缮团队的高水平、高素质和高专业,工匠亦是挑选有参加过嘉庚建筑修缮、精通闽南传统工艺的匠人。11处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修缮团队的精心呵护下,陆续焕发生机,以更新更好的姿态继续诉说着它的家国情怀。


图/王进法

责任编辑:陈惠婷